余凌云:警察权的央地划分
新中国成立之前,甚至是改革开放前,我们的科技发展是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。
按7%年均增速来测算,到2025年,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将达到37582亿元,当然这是按照2025年的现价来计算的,不是不变价,增幅是相当大的,比2020年增加13156亿元,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也会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。二是要加强基础研究的建设,包括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,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的研究中心。
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,请与我们接洽。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介绍,2020年,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到了24426亿元,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.4%,这是历史上最高的,总量稳居世界第二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,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五是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面,加快北京、上海、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,大力推进怀柔、张江、合肥、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,高质量谋划推进成渝地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。十四五规划《纲要草案》提出,十四五期间,基础研究经费占比到2025年要达到8%以上,这是很积极的。
算一下,2020年是1504亿,到2025年可以达到2800亿元左右(2020年不变价),在实际工作当中,还要尽可能更大一些。四是在组织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过去一些重大的科技基础设施现在也都发挥了作用,比如天眼都是长期建设形成的,今后还要加强这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。一方面,要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,加大科技创新投入,加强创新平台建设,加强地方高校院所和创新型企业与国家科学中心、国家实验室的发展联动,形成创新发展的非对称性优势。
破难点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主持人: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顺利开启。李书福: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是教育体制改革,根本出路是教育竞争力的提升,只有通过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的产学研结合,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竞争的人才。作者:崔兴毅 常河 张亚雄 来源: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:2021/3/6 8:53:28 选择字号:小 中 大 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【圆桌对话】 嘉宾 许仲梓委员(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、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) 包信和代表(中科院院士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) 李书福代表(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) 主持人:本报记者 崔兴毅 常河 张亚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,培育壮大新动能。要坚定不移走基础研究、原始创新的路子,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,在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上有所作为。
未来,我们在全球的研发投入还要继续加大,在新能源科技、车联网、智能驾驶、共享出行、车载芯片、低轨卫星等前沿技术领域不断提升能力,积极构建未来智慧立体出行生态系统。江苏省要坚持走合理分工、优化发展之路,加快推动省内全域一体化,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国内大循环。
我们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协同和规模化效应,不断探索汽车上下游产业,打造未来汽车出行新业态,实现从汽车制造商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的转型在现实中,类似的情况常常发生。修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,推荐变提名,保证程序透明。他做了一个假设举例:一个年轻人发了篇《自然》,单位觉得他的科研水平还没那么厉害,贡献也没有那么大,最关键的是不能唯论文。
同行评议是科研评价的核心,是绕不过去的。提前布局: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 余少华则提出,科技评价的远见至关重要。同行评议、国际评估,是科研评价铁的定律。一家科研单位,不按帽子发工资,可能很难吸引来有帽子的人才。
微信公众号、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,转载请联系授权。当前我国已经实现大规模应用的技术,如信息技术、新材料、人工智能、新能源、机器人、医疗技术、纳米技术、生物技术等,大都是从数十年前就开始部署的基础研究成果中逐渐发展起来的。
单纯从制度上来讲,这是不难做到的,而且很多地方的实践都证明效果不错。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少华说。
作者:李晨阳 刘如楠 王东丽 来源: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:2021/3/5 21:58:30 选择字号:小 中 大 评价体系的病要慢慢调理 2020年,是科技评价体系改革的一个大年。那么,改革取得的成效如何,评价体系的未来在哪?接受《中国科学报》采访的多位代表委员各抒己见。基于信任的科学家负责制、揭榜挂帅、经费使用包干制,在激发创新活力的同时,也为科技人员松绑减负。因此没有给他升职,也没有涨薪。问题是我们没有这方面的成熟文化,做起来有难度,不过,只要我们选对方向坚定走下去,文化上的障碍是会慢慢消弭的。评价标准:绕不过去的同行评议 论文、职称、学历、奖项、帽子,都不能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贡献。
没过多久,另一家单位把他挖走了,工资翻了一两倍。一所大学,不看重论文和奖项,但只要急功近利的学术氛围还在,教授们就不可能在象牙塔里独善其身。
同行评议令人爱恨交织,甚至有人认为这种方式不适合中国的文化土壤,进而提出用别的制度去弥补。出台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硬措施,明确论文发表数量、影响因子等不得与奖励奖金挂钩 可以说改革的力度是空前的,改革的方向是进一步回归科技初心。
我们也不能指望出一个规则、一个条例就能立竿见影,科学界必须从细节做起,抓制度、抓落实,在正确的道路上持之以恒。一系列重磅举措,引起了科技界的热切关注和强烈反响。
版权声明:凡本网注明来源:中国科学报、科学网、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,网站转载,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,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。如果一定要绕,就会有麻烦。改革成效:不会立竿见影 2020年,评价体系改革打出了组合拳。例如在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室里,专门成立一个评议小组,由研究所分管领导、研究室主任、一至二位课题组长代表组成。
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链条的上游环节,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些技术瓶颈问题,是因为我们过去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,布局不远,坚持不久,措施不及时。全国政协委员、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力说,因为被评价者的水平或能力是一个复杂的东西,强行把这种复杂性剥离掉,只剩下各种客观指标,那就只能得到简单粗暴的结果。
在周忠和看来,科技评价体系改革这件事,急不得,也急不来:就像一个病要慢慢调理。周忠和说,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,比如打招呼找关系的文化土壤仍然存在,大大削弱了同行评议的公信力。
因为他看到,在一些很细微的地方,改变正在慢慢发生:在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委评审时,他发现无论是科研人员写申请书,还是评委做评判时,大家都越来越强调研究方法的创新。大环境在变化,人们的观念在变化。
黄力曾专门关注过北美和中国香港等地的做法,他认为一些制度可供借鉴。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说。如果我们今天的基础研究投入不足、眼光不远、坚持不久、部署不及时,未来我国面临的技术瓶颈问题只会越来越多。此外,同行评议对科研人员的学术鉴赏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只有真正的小同行,才能结合客观成绩和主观判断,比较准确地评价一个人。如今,科技人员是否已经看到了切实改变? 我的答案是没有。
身边的一些年轻人,过去只盯着发文章、拿奖励,现在思想也有了转变,对科研工作的质量、贡献和原创价值有了更全面的认识。在人们热议破唯之后立什么时,同行评议被一次又一次提起。
他对《中国科学报》说,任何一个科研单位都不是一座孤岛,单位内部的评价体系,总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。随着学科分化越来越细,如果小同行不够小,就会导致评价结果不准确。